中國鄭重宣布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,2060年實現碳中和,為了履行這艱巨的承諾,能源密集型行業,包括鋼鐵行業,都需要低碳解決方案。
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技術將不斷發展,在中國的能源轉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,與其它清潔能源既競爭又相互依存。
由于鋼鐵制造過程高能耗且高排放,全球范圍內的鋼鐵行業減少碳足跡的壓力與日俱增。鋼鐵行業目前是化石燃料最大的消費者,煤炭既是制造焦炭的原料,又是產熱的能源,是鐵礦石煉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。
鋼鐵行業的CO2排放量占全球每年CO2直接排放量的7%(26億噸),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需求總量的8%。預計到2050年,全球鋼鐵需求預計持續增長三分之一以上,為滿足這一不斷增長的需求,鋼鐵行業面臨艱巨的挑戰,需要尋求一條可持續并且有競爭力的發展道路。
國際能源署(IEA)最新預測表明,到2050年,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技術累計直接減排量將占全球鋼鐵生產減排量的16%,經過示范的CO2捕集是一項成熟且經過驗證的技術,適用于多個行業。
2016年,阿拉伯聯合酋長國(UAE)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鋼鐵廠的大型商業規模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項目,中國目前在運營鋼鐵廠有281家,在減少碳足跡的各種選項中,包括考慮未來以低排放的短流程電爐取代長流程冶煉工藝在內,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仍然不失為中國實現大幅減排的最有效方法之一。
將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的應用轉向以高爐-轉爐法為主的冶煉方法,是中國減排溫室氣體的重大機遇,同時也是對中國鋼鐵行業基礎設施的嚴峻挑戰。石油、煤化工和發電等行業已經通過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試點形成可轉移的專業知識,鋼鐵行業可以跨過行業壁壘,與這些行業合作,應對挑戰,并使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技術成為向可持續未來過渡的機遇。將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與其它行業的創新、政策手段與商業模式相協調,將降低其發展利用難度。
加速碳捕集、利用與封存需要合作與政策對等。
來源:CCUS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作者:于澤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