鋼鐵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,也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,其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15%。
過去30年間,鋼鐵行業不斷加快低碳轉型步伐,單位能耗逐年下降,噸鋼二氧化碳排放從3.87噸下降至1.89噸,下降幅度約50%,但與此同時,隨著產能屢創新高,鋼鐵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碳強度控制仍面臨重壓。
面對《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行動方案》初稿擬定的“2025年前,鋼鐵行業實現碳排放達峰;到2030年,鋼鐵行業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30%”目標,鋼鐵行業脫碳之路將面臨哪些挑戰?未來,鋼鐵行業發展應如何平衡經濟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?
鋼鐵行業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,在優化產業布局的同時,需推進與化工、石化、建材等行業協同降碳,形成上下游產業鏈,從而實現冶金爐渣建材化、城市固廢資源化與環境治理生態化。
結合行業發展現狀來看,目前,我國鋼鐵行業生產總量居高不下,所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只增不減。尤其粗鋼產量自1996年突破1億噸后,已連續25年保持世界第一,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推動下,我國鋼鐵產能屢創新高,2020年,粗鋼產量為10.65億噸,約占全世界產量的56.8%,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8億噸,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15%。
我國鋼鐵企業數量較多,具有冶煉能力的企業達500多家,但各企業結構、水平差異較大,產業集中度較低。按照十大鋼鐵企業粗鋼累計產量計算,2019年,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低于37%,而韓國鋼鐵產業集中度為89.2%、日本鋼鐵產業集中度為81.5%,在產業集中度方面仍有較大差距,亟待提升改進。
與此同時,鋼鐵生產工藝落后也成為制約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因素。如我國鋼鐵制造多以高爐—轉爐制造為主,這類長流程制造工藝二氧化碳排放相對較大,每生產一噸鋼,約產生1.8噸二氧化碳;而發達國家廢鋼儲備量較大,多以廢鋼為原料,采用電爐短流程制造生產鋼鐵,每生產一噸鋼,二氧化碳排放量僅在0.5噸左右。對標國際,我國電爐鋼所占比重仍偏小,2018年,我國電爐鋼比僅占11.6%,而世界平均水平為29%。
鋼鐵行業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的首要任務就是控制鋼鐵行業產能產量、淘汰落后產能、提高產業集中度;逐步建立以碳排放、污染物排放、能耗總量為依據的存量約束機制,提高鋼鐵行業總能效。
其次,應不斷優化用能和流程結構,同時進一步優化流程結構,盡可能推廣應用熱效率高、綜合能耗低、碳排放較低的短流程電爐工藝,推動綠色、低碳制造技術的使用。
第三,要優化產業布局,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鏈。需推進鋼鐵行業與化工、石化、建材等行業協同降碳,形成上下游產業鏈,互為供給,互為補充,從而實現冶金爐渣建材化、城市固廢資源化、環境治理生態化,助推綠色、低碳循環發展。
值得注意的是,鋼鐵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,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,其快速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相關,這就要求鋼鐵工業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還需平衡社會經濟發展與鋼鐵行業減碳之間矛盾,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推進。
